服务热线:
400 6171 606
  >  我的美学院  >  媒体圈
吴家骅:建筑的希望
发布时间:2017-05-12

/ @现代装饰杂志

@PINKI EDU


题有点大,但是,很实际、躲不过去。深圳,比市井气息不如广州,比贩卖建筑洋货不及香港,比文脉传承不及澳门。深圳城市发展迅速,面临的建筑问题在中国具有典型性。建筑设计的实现度太低,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大。到了工地设计问题、施工问题、经济问题交织到一起,令人沮丧!建筑的希望在哪里?




吴家骅老师,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创者。同济大学本科毕业,南京工学院研究生毕业,获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学位。曾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师、中国美术学院教授,现任《世界建筑导报》总编、品伊国际创意美学院名誉院长、品伊设计美学院学术顾问、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。

 


建筑的希望在环保技术与材料


行外人都不知道,我们上百米的高层建筑的围护结构许多还在用砌体,为了立面,砌体外再包铝合金墙板,有的竟然包的是镜面玻璃。有些钢结构的高楼也是如此。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层建筑许多都是玻璃盒子,原因部分在于Low-E玻璃既能满足所谓的环保要求,又能便捷施工,或多或少有一点建筑工程工业化的意味,无论是在寒带,还是热带与亚热带。



其实,我们缺的是轻质环保的建筑材料,即使有,按照大量建筑的需求,价格偏高。虽说,我国的钢产量世界第一,甚至产能过剩,但是,钢结构至今尚未能普及。绿色设计从人才准备到市场条件和施工技术,尚未形成产业链,技术准备严重不足。城市在迅速扩张,国民经济的发展,年增长率起码在6.5%至8%以上,需求多,而材料与技术跟不上,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新的环保技术与材料的普及,就像预示着二十世纪现代建筑的钢铁与混凝土的全面普及一样。



另外,由于各种原因,我们忽视了本土低技术、高环保的经验。以深圳为例,我们对本地民居,特别是客家人的传统环保技术缺乏认知,设计活动只注重功能形态、商业形态,有的干脆搬弄北方,甚至欧美样式,对我们所处的热带与亚热带气候置若罔闻,以为有了空调,有了所谓的景观,忽视了我们作为滨海城市的重要环保资源:风。要知道,风这个流动的宝贵资源,对于我们的气候条件来说,是何其珍贵。另外一件宝贝就是水,清洁的水。深圳地区几乎所有的村庄,水资源历来是核心,它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其次,是日光与阴影,两者就是描绘建筑形态的自然画笔,也是采光纳凉的主要手段。这些自然的馈赠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资源。历史证明低技术、高环保比高技术、大能耗更接近科学的发展观。



今天,海绵城市成了一个流行语,可是,我们在规划上要的是一个大山水关系,一个面向海湾,面向珠江口,甚至公海的完整的山海关系。重力排水这个老问题,不断地影响建筑单体、城市设计、区域规划。这个老大难,大小通吃,处理不好必然影响建筑、小区、机关学校以至城市的水质与安全。交通也是如此,路线设计固然重要,却抗不过交通行为之混乱!路修的越多,汽车喇叭越响!从这个意义上讲,管理系统也是环保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

再说景观,美丽动人不能作为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,更不是为房地产商服务的,成为勾引购房者的手段。我们要从清洁二字做起,最近网上有个排名,中国的清洁城市有珠海、杭州、厦门等,就是没有深圳!据我了解,深圳在景观上,小至房前屋后,大至公园海湾,都用了不少气力,投资可观,效果存疑。要知道,清洁的水,干净的路,健康的食品,比所谓景观面貌要更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存质量。所以,环保首先在于清洁!




Ⅱ、建筑的希望在于营造之管理


想得好,造不出来,不行。想不好,再造得一塌糊涂,是失败里的失败。首先是设计管理问题,国外有个专业叫design management,这是门学问,国内还没有这么个专业。设计师一边做设计,一边管理自己,好多时候只能是狗咬尾巴,原地转圈。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很多,就拿BIM举例吧,许多设计单位根本养不活自己的BIM团队,这20来年,物价房价都涨了,就是设计费没涨,还要打折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这种现象带来的直接恶果是:建筑、结构、给排水、暖通、电气专业不能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,各自为政,千差百错。现在,建筑标准提高了,从人工智能到建筑物理条件,与20年前比,是天上地下。建筑对设备的要求,对建筑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,随之而来对空间的要求就不言而喻了。建筑师作为“工头”,如果手段不高强,再加上没有BIM,灾难就降临了。施工图到了工地,大错少犯、小错不断就算是正常的。



再说施工管理。工程经济与质量历来是施工管理的核心,现在倒好,施工单位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,为了中标,降价居然成了手段。熟练的“劳力外包”,个别变相的转包,祸害是不言而喻的!现在,有个领导提出来,分专业招标,我看可行! 这就是要强调施工企业的专业化,有利于招来真的工匠,做实在的技术活,早该如此了。总之,工程经济与管理,不能淘宝式的,要眼见为实,有始有终,用好纳税人的每分钱。施工现场要的是技工而不是便宜的劳动力!最不爱看的是施工队总是“说”,活是干出来的,人是做出来的,工匠精神就是专业精神,必然反映在所有的建筑细节上。我很欣赏工地上一位同仁说的一句话:就是交工了,也不交责任。




Ⅲ、建筑的希望在于文化的自觉 


建筑质量在任何地方都有自己不可磨灭的文化背景,好些人在国外呆了许多年,我看他们吃的还是四川豆瓣酱,似乎咱中国人的胃,不太能接受冰牛奶,上好的奶酪还不如家里的豆腐乳。一代宗师杨廷宝先生(青年时期美国留学),晚年躺在病床上,乡音不改,说的是河南话。文化的烙印,从始至终,见于人与事的每一个细节。



我们都是深圳的客家人,只是先来后到而已。1979年前后,深圳宝安65%的人口是客家人,这个边陲小镇就是客家人的地方,现在的龙华、盐田、龙岗、坪山等区还完好的保存着客家人的聚落。客家人念念不忘中华文化之本源,营造作风简明、质朴、兼容、自在、因地制宜、集约用地、主动环保。他们的房子沿用了中原合理的木构体系,扬弃了繁琐的装饰作风。南而不蛮,实用而不失典雅!这是什么建筑精神?太现代了!



这就是深圳人创作现代建筑的文化土壤,在这个广东省说普通话的地方,在这个信息时代,在高铁网就要成形的中国,我们仍然可以以客家文化的自觉,创作属于我们这个地方的、有质量的建筑作品,不管它是贵的、便宜的、大的、小的、高的、低的、民用的、商用的、文化的、教育的、卫生的……可持续发展不能只是口号,要给后人留有余地,这是一种高屋建瓴的营造态度。今日深圳,用地极为局促,只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,继承客家人耕读文化之进取精神,还来得及筑造高质量的、属于深圳的建筑。



本篇文章已刊登于《现代装饰》第417期,《现代装饰》独家稿件,转载时请注明文章出处。



> 吴家骅:建筑的谎言